戰斗經過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省中部地區,反擊國民黨軍4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圍剿"的戰役。 國民黨軍發起進攻,紅軍向蘇區腹地退卻國民黨軍在對中央蘇區的三次"圍剿"失敗后,被迫在較長時期內處于守勢。從1932年冬開始,國民黨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陸續調集近40萬兵力,組織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其部署是:以第18軍軍長陳誠指揮的蔣介石嫡系部隊12個師為中路軍,擔任主攻任務;蔡廷鍇指揮的第19路軍和駐福建省部隊共6個師又1個旅為左路軍;粵軍第1軍軍長余漢謀指揮的廣東省部隊6個師又1個旅為右路軍,分別擔任福建和贛南、粵北地區?quot;清剿",并策應中路軍行動;第23師為總預備隊。另有4個師又2個旅分布在南城、南豐、樂安、崇仁、永豐等地擔任守備。第3、第4航空隊以南昌為基地,支援作戰。中路軍約70個團16萬人,編成3個縱隊。 第1縱隊指揮第11、第52、第59師,向宜黃、棠陰地區集中;第2縱隊指揮第10、第14、第27(后任守備)、第90師,向撫州(今臨川)、龍骨渡地區集中;第3縱隊指揮第5、第6、第9、第79師向金溪、滸灣地區集中,并以一部出資溪;第43師為預備隊。1933年1月底,蔣介石到南昌親自兼任贛粵閩邊區"剿匪"軍總司令,指揮這次"圍剿",決定采取"分進合擊"的方針,企圖將紅一方面軍主力殲滅于黎川、建寧地區。
2月上旬,紅一方面軍約7萬人,在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周恩來指揮下,主力活動于黎川地區。當時,中共臨時中央和中共蘇區中央局提出,在國民黨軍"圍剿"部署尚未就緒時,實行進攻作戰,擊潰國民黨軍,并命令紅一方面軍首先圍攻南城和南豐。2月9日,紅軍開始向南豐地區開進。南豐城為撫河戰線國民黨軍進攻中央蘇區的重要據點,有5個團防守。12日晚,紅軍第3、第5軍團各一部向南豐城外圍陣地發起進攻,戰至次日晨,未能突破防御。戰斗中,紅3軍團第3師師長彭鰲犧牲。陳誠獲悉紅軍圍攻南豐后,令守軍第8師據城固守,同時急令駐南城的第24師馳援,令中路軍各縱隊迅速向南挺進,企圖合圍紅軍于南豐城下。周恩來、朱德發覺南城國民黨軍增援,當即決定改強攻南豐為佯攻,主力轉移至南豐、里塔圩以西地區,準備打援。22日,紅一方面軍獲悉中路軍第1縱隊準備由宜黃、樂安地區增援南豐,第2縱隊主力集中于南城,企圖在第3縱隊策應下,與紅軍在南豐地區決戰。周恩來、朱德鑒于國民黨軍兵力密集,打援無勝利把握,在南豐地區與之決戰更為不利,遂決定撤圍南豐,誘敵深入蘇區。并以紅11軍偽裝主力,由新豐和里塔圩之間東渡撫河,將中路軍第2、第3縱隊向黎川方向吸引;方面軍主力則秘密轉移到廣昌以西的東韶、洛口、南團、吳村地區隱蔽待機。陳誠被紅11軍的行動所迷惑,以為紅軍主力撤回黎川地區,遂以第1縱隊于宜黃以南地區集中,然后出廣昌、寧都,堵截紅軍歸路;第2縱隊由南城、南豐出康都,側擊黎川、建寧;第3縱隊由金溪地區南下,從正面向黎川方向進攻,企圖合擊紅軍主力于黎川、建寧地區。據此,第1縱隊第52、第59師準備由樂安地區東進黃陂,同由宜黃南下紅軍實行大兵團伏擊,殲國民黨軍近2個師紅一方面軍鑒于中路軍第1縱隊同第2、第3縱隊相距較遠,態勢孤立,且第52、第59師由樂安向黃陂開進所必經的登仙橋以東地區,山高林密,便于紅軍大兵團伏擊。決定集中主力,采取各個擊破的方針,在固崗、登仙橋以東,河口、黃陂以西地區,選擇有利地形,以伏擊戰求殲第52、第59師。部署是:以紅1、紅3軍團和紅21軍為左翼隊,隱蔽集結于金竹、大坪地區,待第52師進入蛟湖、橋頭一線時,突然發起攻擊;以紅5軍團、紅22軍為右翼隊,隱蔽集結于橫石、侯坊一線,準備占領黃陂、霍源(今霍沅)地區,殲滅由固崗、西源(今西沅)向黃陂前進的第59師,并保障左翼隊翼側安全;以江西軍區獨立第4、第5師分別在永興橋至楊坊之線和河口西北上源、下源地區活動,牽制第11師,并保障右翼隊翼側安全;以紅12軍為預備隊。26日,紅軍各部先后進入預定地域。 26日,第52、第59師由樂安分兩路東進。27日,第52師沿登仙橋、大龍坪、蛟湖、橋頭之線向黃陂前進;第59師沿固崗、西源、霍源向黃陂前進。兩師之間有摩羅嶂大山相隔,聯絡協同均較困難。當時細雨濃霧,視度不良。第52師因受紅軍游擊隊襲擾,行動緩慢,加之誤認紅軍主力遠在南豐、黎川地區,對隱蔽在其行進道路南側高地之紅軍主力毫無察覺。13時,當第52師前衛第155旅進至橋頭附近,后衛第154旅第309團越過登仙橋時,紅1軍團以一部兵力向蛟湖攻擊,將第52師行軍縱隊攔腰切斷;主力向大龍坪、小龍坪發起猛攻;紅21軍也迅速趕到登仙橋附近地區,截斷了該師退路。經3小時激戰,全殲第52師師部和第154旅第309團,俘師長李明。取道大龍坪、坪口、躍龍坪向黃陂前進之第155旅1個團,也遭到紅軍的殲滅性打擊。第155旅得知大龍坪和黃陂方向發生戰斗后,即就地轉入防御。18時,紅3軍團主力趕到,將第155旅主力合圍于橋頭,28日上午將其殲滅。與此同時,紅3、紅1軍團各一部協同作戰,全殲第154旅主力于蛟湖。
紅軍右翼隊先頭部隊于27日11時進到黃陂、秀源一線,發現第59師正從霍源一帶向黃陂前進。右翼隊即以紅22軍第64師向霍源方向急進,先機占領黃陂西北一帶高地,紅15軍在霍源以南占領陣地,求殲第59師于黃陂、霍源地區。13時,紅15軍同第59師前衛部隊接戰,將其擊潰。第59師第175旅第351團主力和獨立團在西源地區就地轉入防御,第175旅主力向前增援,戰至黃昏,雙方形成對峙。28日上午,紅軍右翼隊向第59師發起全線進攻,經整日戰斗,將該師主力大部殲滅,師長率殘部數百人向蛟湖方向突圍,企圖同第52師會合,當其發現第52師已被紅軍殲滅后,又轉向樂安方向逃竄。3月1日上午,該部被紅1軍團殲滅于登仙橋附近,師長陳時驥被俘。至此,第59師除在西源地區1個多團逃脫外全部被殲。第59師主力被殲后,第1縱隊第11師主力已到達河口、南源地區。紅軍準備乘勝繼續圍殲該部,但因第2、第3縱隊兼程來援,再戰于紅軍不利,紅一方面軍當即決定將紅軍主力轉移到小布、洛口、東韶地區休整待機。 紅軍抓住有利戰機,在草臺崗再殲國民黨軍約1個師黃陂戰斗后,國民黨軍中路軍集中在黃陂、蛟湖地區搜尋紅軍主力。由于蘇區軍民嚴密封鎖消息,國民黨軍仍不知紅軍去向。3月中旬,陳誠將其分進合擊的作戰方針改為中間突破,并調整部署:以第2縱隊為前縱隊,第1縱隊余部和第3縱隊第5、第9師為后縱隊,由黃陂、東陂地區向廣昌方向前進,尋求紅軍主力決戰;以第3縱隊第6師守備撫州,第79師在宜黃地區為預備隊。
周恩來、朱德獲悉中路軍向廣昌進攻的企圖后,為分散敵人,創造戰機,以紅11軍進至廣昌西北地區,在地方武裝配合下積極開展活動,擺出要保衛廣昌的姿態,吸引中路軍前縱隊加快南進,以拉大其前后兩個縱隊的距離;同時率方面軍主力秘密北移,準備側擊力量較弱的中路軍后縱隊。陳誠誤認為紅11軍是紅軍主力,意在保衛廣昌,即令前縱隊加速向廣昌推進,并將后縱隊第5師配屬前縱隊指揮。20日,中路軍前縱隊進至甘竹、羅坊、洽村一帶,后縱隊第11師進至草臺崗、徐莊一線,第59師殘部相繼跟進,第9師進至東陂附近,兩縱隊相距已近50公里。紅一方面軍總部抓住這一極為有利的戰機,決定集中優勢兵力,首先殲滅第11師于草臺崗、徐莊地區,爾后相機各個殲滅其他進攻之敵。部署是:紅5軍團、紅12軍和宜黃2個獨立團為右翼隊,以主力由東向西進攻侯坊、徐莊、雷公嵊
一帶國民黨軍,以一部兵力牽制東陂第9師,并向新豐市方向警戒,阻止中路軍前縱隊回援;紅1、紅3軍團、紅21軍和獨立第5師為左翼隊,以主力由西向東進攻草臺崗、徐莊地區國民黨軍,以一部兵力切斷第9師與第11師的聯系;紅22軍為預備隊。 20日黃昏,第11師相繼由徐莊地區南進,其前衛部隊遭到紅軍襲擊后,該師就地轉入防御,第32旅占領霹靂山、龍咀寨、黃柏山(今黃柏嶺)陣地,第31旅2個團占領龍咀寨以北及黃柏山、草臺崗南北之線,師部和預備隊1個團駐徐莊。20日夜,紅軍各部隊先后進入攻擊位置。21日拂曉,總攻開始,左翼隊紅3軍團向霹靂山、黃柏山進攻;紅1軍團向草臺崗、黃柏山、徐莊進攻;紅21軍向大公田、西嶺進攻,牽制東陂第9師,并切斷該部與第11師的聯系。右翼隊紅5軍團向龍咀寨、雷公嵊進攻;紅12軍進至東陂至侯坊大道東側山地,阻止東陂第9師由侯坊大道南援。10時,紅3軍團突破霹靂山陣地,并迅速包圍了徐家塅第11師一部。12時,紅1軍團將第11師師部和預備隊分割包圍于徐莊。經激戰,于13時攻占徐莊、徐家塅,殲第11師師部及1個團。黃柏山守軍兩個團在突圍中大部被殲。右翼隊攻占了龍咀寨陣地,殲守軍約兩個團。至此,第11師大部被殲。第9師一部和第59師殘部企圖增援第11師,在雷公嵊以南遭到紅軍的嚴重打擊。第11師被殲滅后,中路軍其他縱隊紛紛后撤。至此,國民黨軍第四次"圍剿"基本被打破。此役,紅一方面軍共殲國民黨軍近3個師,俘1萬余人,繳獲各種槍1萬余支,創造了紅軍戰爭史上以大兵團伏擊殲敵的范例。
相關人物
蔣介石(1887~1975)中國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名中正,字介石,學名志清。1887年10月31日生于浙江奉化,1975年4月5日卒于臺北。日本投降后,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撕毀國共停戰協定,調160萬正規軍,于1946年6月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在人民解放軍有力反擊下,頭8個月被殲72萬人。1947年3月改為集中兵力向解放區東西兩翼的陜北、山東實施重點進攻,不久被粉碎。7月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蔣被迫于1948年1月和8月先后采取分區防御和重點防御的戰略方針。1948年9月起,國民黨軍主力在解放軍接連發動的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中被殲滅。蔣遂于1949年1月宣告“引退”,但仍在幕后指揮,拒絕接受國共雙方代表談判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遂乘勝進軍,推翻了國民黨在大陸的反動統治 。蔣于12月敗走臺灣省 。1950年3月在臺灣“復職”重任“總統”,此后一再連任4屆,并連續當選國民黨總裁。他以“三民主義建設臺灣”、“反共復國”相號召,維系他在臺灣的統治;與美國簽訂“共同防御條約”。但是他夢想有朝一日返回大陸,反對“臺灣獨立”、“國際托管”和“兩個中國”,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
朱德(1886~1976)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和政治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1959~1976)。四川儀隴人。原名朱代珍,后曾改名朱建德,字玉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并繼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1949年11月,兼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954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他同毛澤東 、周恩來等領導了人民解放軍由單一兵種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的歷史轉變,并參與領導空軍、海軍、裝甲兵等軍種、兵種的組建工作。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他是中共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共中央副主席,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1959年起,還連續被選為第二、第三、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1959年廬山會議后受到錯誤的批評。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誣陷,他進行了抵制。1976年7月6日卒于北京。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