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pjprz"><ins id="pjprz"></ins></strike>
      <address id="pjprz"></address>
      <ins id="pjprz"><th id="pjprz"><del id="pjprz"></del></th></ins>
        <address id="pjprz"><nobr id="pjprz"><progress id="pjprz"></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pjprz"><nobr id="pjprz"><progress id="pjprz"></progress></nobr></address>

            <noframes id="pjprz">
            <noframes id="pjprz"><form id="pjprz"><th id="pjprz"></th></form>

              您所在位置: 網站首頁 > 游記攻略
              紅軍為何丟失井岡山:王佐袁文才被殺后舊部反水
              核心提示:袁、王被殺直接導致了井岡山根據地的丟失。1930年3月下旬,袁文才部以其妻叔謝角銘為首,王佐部以其胞兄王云隆為首,聯名給湘贛省政府打電報,“電告反赤”,并在茅坪成立邊防保衛部,完全控制了過去紅軍賴以最后據守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七月的腳步越近,井岡山就越紅火。在其中心景區茨坪鎮,每一棵綠化樹都紅旗招展,數不清的旅客在每天早上登上一輛接一輛的旅游大巴,往返于茅坪、大井等紅軍當年戰斗和生活過的地方,一直到夜幕降臨回到住處。
              “今年是建黨90周年,許多游客都往井岡山來,我們所有的房間都住滿客了!币患胰羌壘频甑那芭_客服說,“這是十年來最為火爆的一次!
              早在1927年,井岡山也曾迎接過一批客人。在當年的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后撤退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在當地“山大王”袁文才和王佐的配合下進駐井岡山,領導湘贛邊界軍民開創了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自此,井岡山便以“中國革命的搖籃”而著稱于世。

              八十多年后,當年的星星之火早已燎原。洞開山門的袁、王兩家的后人們也早已開枝散葉,各自為生活而忙碌。

              王佐的曾孫、已經67歲的王生茂從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退休后,近來又被江西省干部學院聘為特約教授,主講“井岡山斗爭與井岡山精神”!叭ツ昃椭v了300多場,今年到現在講了60多場,估計全年下來不會比去年少!
              從汝城到井岡山
              井岡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處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古有“郴衡湘贛之交,千里羅霄之腹”之稱。東臨江西泰和、遂川兩縣,南鄰湖南炎陵縣,西靠湖南茶陵縣,北接江西永新縣,是江西省西南的門戶。
              但按照1927年8月中央和毛澤東在《湘南運動大綱》以及秋收起義計劃,工農革命斗爭中心是地處湘南的汝城而不是井岡山。
              汝城,位于湘粵贛三省邊界的大山區,處廣東北上湘鄂的交通大道。當時汝城已經成立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和駐汝城特委,工農革命軍達4000人,槍千余支,工農革命群眾達五萬多,被譽為“新湖南”和“東方彼德堡”,形成了工農武裝割據。
              其時中共的計劃,割據湘南一是為了策應南昌起義部隊南下廣東東江,準備在廣東建立革命政府之后搞第二次“北伐”;二是形成一個革命中心,帶動湘粵贛三省革命。
              秋收起義爆發后,革命軍撤退到瀏陽市南隅的文家市,前委會議否定了“攻瀏陽直取長沙”的既定方針。9月19日晚,前敵委員會在里仁學校的一個大教室開會,師長余灑度等人堅持要攻打長沙,而毛澤東則堅決不同意!八麖膶W校借來一張地圖,指著羅霄山脈中段說:我們要到這眉毛畫得最濃的地方去當‘山大王’!
              最后,毛澤東的戰略退卻意見獲得通過,會議最后以前敵委員會決議的形式,作出了“向萍鄉退卻”的決定。
              孰料部隊在假道湘贛邊界前往湘南途中又生變故,在盧溪的白泥嶺遭到贛敵朱士桂部的襲擊,損失700多人,總指揮盧德銘陣亡,剩下800多人的隊伍進入蓮花縣城。
              在進城次日,原瀏陽縣工農義勇隊的中隊黨代表宋韻琴(后改名宋任窮)攜帶中共江西省委書記汪澤楷的密信趕到,并向毛澤東轉達了汪的口信:“毛應該開到贛西的寧岡去,那里有我們黨的武裝,有我們黨領導的幾十支槍,其余的事都寫在信上!
              因為中央曾規定,秋收起義前委到了哪個省的地面,就要接受哪個省委的領導;而原定前往湘南是以一個師的軍力為前提,而當時部隊只剩下1000人,出現了槍多人少的情況,軍力的變化決定了原計劃行不通;再加上湘贛邊界各縣沒有駐扎國民黨的正規軍隊,這對軍事上接連受挫的工農革命軍非常有利。
              “江西省委帶給毛澤東的這封信,是一個十分重要、可靠的信息。這封信對秋收起義部隊的走向起了很大的導向性、決策性作用!苯魇∩鐣茖W院余伯流和井岡山學院研究員陳鋼在他們合著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全史》一書中這樣認為。
              井岡雙雄
              “面對要上山當山大王的毛委員,袁文才和王佐心里是不踏實的,怕被人吞了!蓖跎f。
              袁文才是客籍人,1898年生于寧岡茅坪附近的馬源村,早年在永新求學。因受地方豪紳的壓迫,和活躍在茅坪一帶的一支綠林組織“馬刀隊”建立了關系。后來其母遭豪紳殺害,便公開投奔了馬刀隊。由于他有文化,會計謀,逐漸成為馬刀隊的首領,在寧岡周圍有較大影響。
              王佐,井岡山下莊村人,也是1898年生。早年喪父,家境貧困,從小學做裁縫。在一次給綠林好漢朱孔陽(外號朱籠子)縫衣的時候,朱孔陽見他有膽識,便邀請他充當“水客”(即搞偵探)。后來他自己買了一支槍,脫離了原隊伍,另外拉起了一支幾十人的武裝自立為王,主要在茨坪一帶活動。
              由于袁、王兩人有著共同的社會地位,又是同年所生,遂結為“金蘭之好”,彼此感情很深。這兩支隊伍互相配合,各霸一方,控制了井岡山一帶。袁文才部所奉的宗旨是“劫富濟貧”,不坑害平民百姓,專門向土豪富紳打主意;而王佐則打出“兔子不吃窩邊草”的旗號,不在駐地的十幾里范圍之內“吊羊”。因此,二人當時就有“井岡雙雄”之稱。
              大革命時期,寧岡、遂川兩個縣的黨組織曾分別派人到袁、王部隊開展團結和教育工作。這兩支武裝也分別于1926年秋和1927年初改編為農民自衛軍。袁文才于1926年秋加入了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后,湘贛邊界各縣的黨組織大部分塌臺,地方武裝槍支也大部分被繳去,而袁、王兩部卻各自保存了60支槍,堅持與敵作斗爭。1927年7月,還參加了攻打永新城的戰斗。
              1927年9月27日,毛澤東所率領的工農革命軍離開蓮花,于9月29日到達永新境內的三灣村。在這里,毛澤東對部隊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將部隊縮編為一個團,并于1927年10月3日抵達寧岡縣古城,而這一帶,已經是袁文才的活動范圍。
              從10月3日晚上起連續兩天,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在古城聯奎書院的文昌宮召開了擴大會議,即“古城會議”。除了前敵委員會委員以及工農革命軍營以上干部之外,寧岡縣黨組織負責人和袁文才的代表也參加了會議。
              據何長工生前回憶,會議上討論了對袁、王部隊的方針時,有人提議要解除他們的武裝,把他們解決,“他們那幾十支槍,一包圍繳械就完了!倍珴蓶|則認為不能采取大魚吃小魚的吞并政策,“對他們只能用文,不能用武!辈⑻岢鱿朐诖稳张c袁文才會面,進一步商談上山問題。
              “跟定共產黨”
              “如果沒有袁文才和我爺爺王佐的敞開山門,毛委員的部隊在井岡山很難扎根!蓖跎@樣認為。
              心存疑慮的袁文才將會面地點安排在茅坪與古城之間的大倉林風和家。大倉是位于古城與茅坪之交的一個小山村,居住著明末清初從福建遷徙來的十幾戶客籍山民。林風和則是這個村莊的大戶。
              余伯流認為,這顯示出了袁文才的精明獨到之處:一來顯示了自己禮重朋友,親出遠門相會;二來阻擋了毛澤東等進入自己的“巢穴”茅坪,不至于泄露底細,且可以試探毛澤東是否心存吞并之意。
              為了安全起見,袁文才事先在林家祠堂里埋伏了20多名槍手,后來見毛澤東方面只來了7個人5匹馬,還要贈送自己100支槍,便放下戒心殺豬相迎。據蘇蘭春在《回憶寧岡的革命斗爭》中說,“會見那天,毛委員在林家吃了中飯。他和袁文才從上午10點談到太陽快挨山邊。離開林家時,袁文才給了毛委員1000塊大洋。其中袁文才自帶200元,在馬沅坑鐘家借了300元,在林風和家借了500元!
              在“有槍便是草頭王”的年代,毛澤東的贈槍舉動使袁文才疑慮頓消。在此后的10月24日與王佐會見之時,毛澤東依樣畫葫蘆,亦通過贈送70條槍的行為讓王佐折服。
              “袁文才、王佐他們是‘寧可人死,不可丟槍’的!蓖跎f,“而且國民黨上山是要繳他們的槍,現在毛委員上山送槍,讓愛槍如命的袁、王二人非常感動!
              為了部隊上山后能與王佐部搞好關系,防止屬下出現違法亂紀騷擾群眾的行為,毛澤東在部隊出發前,于荊竹山村前“雷打石”處向部隊講話,第一次提出工農革命軍的“三大紀律”。
              對此,當年在場的陳士榘在《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的由來》一文中回憶說:“在荊竹山,毛委員首先給我們介紹了身邊一個穿便衣的人,他是王佐派來的代表,歡迎我們上山的。接著,毛委員簡略地介紹了井岡山的情況,又說,今天,我們就要上井岡山了,要在那里建立根據地。大家一定要和山上的群眾搞好關系。要和王佐的部隊搞好關系,做好群眾工作!谑,他正式宣布了三項紀律:第一,行動聽指揮;第二,籌款要歸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
              隨著后來根據地建設的不斷深入,毛澤東后來又提出了“六項注意”,并在革命戰爭的事件中逐步加以完善,形成著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成為中國共產黨建軍原則的重要組成部分。
              毛澤東進駐茨坪后,指令已經擔任王佐部隊黨代表的何長工在一日深夜突襲王佐的死對頭尹道一巢穴,并將其人頭割下送給王佐。王佐十分感激,當場表示“從此以后跟定了共產黨”。
              管家王佐
              1928年2月,毛澤東將袁文才和王佐部隊合編,組成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下轄兩個營,袁文才王佐分為正副團長。這意味著毛澤東和前敵委員會對袁、王二部的改造工作取得成功。
              “我奶奶告訴我,毛委員在軍隊進駐茨坪后,曾一度在如今的毛澤東舊居處居住辦公,而我爺爺家離那里不遠,每次開會前,他都會讓奶奶準備好飯菜,說會后要請毛委員到家里吃飯!蓖跎f。
              其時王佐被湘贛邊界特委任命為防務委員會主任,除了擔任軍事上的防務,還要負責軍事根據地內的后勤事務,從吃穿到槍械修理、彈藥供應,包括制造貨幣,都由王佐一手負責—另外,在他和袁文才的保媒下,毛澤東與永新縣煙閣鄉黃竹嶺村的賀子珍在井岡山結為夫妻。
              “我爺爺在茨坪創辦了被服廠,每天能縫制90套紅軍服!蓖跎f,“他是裁縫出身,做成這個本也不太難,但更為不容易的是,他還開設了紅軍醫院和造幣廠!
              據記載,在1928年10月起,在王佐的一手促成下,紅軍官兵捐錢,附近的鄉蘇政府派工,在小井建成了江西一帶規模最大、條件最好的紅軍醫院。
              最為毛澤東稱道的是王佐在黃洋界和茨坪兩地建立的造幣廠。在早期綠林生涯時,王佐也曾制造過“假花邊”,在創辦紅軍造幣廠時,他將以前合作過的謝亞秋、謝火龍等人聚集起來,為紅軍造銀洋。
              匡勝和劉曉農曾這樣描寫王佐的造幣車間:廳堂里有一臺高達的沖壓架,架上安著幾個滑輪,一根粗長的棕繩系在滑輪上,另一端吊著一塊足有五六百斤的長方形碓石,謝亞秋兄弟拉著棕繩擺開架勢拉起大碓石,隨著一聲震耳的巨響,謝火龍便從墨西哥版的鋼模里取出一塊嶄新的銀洋。
              在鼎盛時期,王佐的造幣廠每天可鑄造銀洋500多枚,在根據地流通使用。1928年冬,湘贛敵軍對井岡山根據地發動第三次“會剿”,造幣廠遷至大井和下井,直至井岡山失守后,工廠被破壞,才被迫停業。
              在整編袁、王二部兩個月后,朱德、陳毅所率的部分南昌起義部隊和湘南暴動農軍,安全地轉移到達井岡山,在寧岡礱市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次日,兩軍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并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
              “井岡山會師和紅四軍的成立,開創了根據地新的局面,迅速取得了四至七月四個月的各次軍事勝利和群眾割據的發展,使根據地進入了全盛時期!庇嗖骱完愪撨@樣認為。在他們看來,在井岡山斗爭經驗的理論概括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基石。
              錯殺袁王
              “毛委員剛上山的時候,得知我爺爺手上還有60支槍,他很驚奇,問怎么保存下來的!蓖跎f,“我爺爺告訴他,其實山里人不會打仗,我們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和他兜圈子,這個是朱聾子教他的!
              后來,毛澤東在革命軍官兵講課時,多次提到了“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的打法,要求部隊“既會打仗,又會轉圈”,提出“打仗就像做生意,賺錢就來,折本不干”,創造了紅軍的游擊戰術。
              在茨坪,毛澤東經常與王佐談心,有時甚至是徹夜長談。王佐也經常對人說,毛委員這個人是最有學問的,跟他談上一夜話,勝讀十年書。
              “我爺爺講義氣,對毛委員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但對特委的其他領導并不放在眼里,組織觀念不強!蓖跎f,“這也是導致他后來被錯殺的原因之一!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袁文才身上。在1929年1月,袁文才被任命為紅四軍參謀長,隨毛澤東率領的大部隊下井岡山,后因看到中共“六大”中關于《蘇維埃政權組織問題的解決議案》,擔心被暗算私自離隊。在1930年2月,因為在策反羅克紹等問題上擅自行動,袁文才與自己的“老庚”王佐一道在永新縣被湘贛特委錯殺。
              而后,袁王二部連以上骨干共計被打死、淹死40余人,剩下的戰士被關了3天,愿意留下的,編入紅五軍和寧岡游擊隊各一部分,不愿當兵的發給路費返鄉。
              據井岡山時期的老同志、前中共江西省委書記陳正人回憶說:“1930年10月,在紅軍最后一次攻吉安時,我見到了毛澤東同志,把袁、王被殺的事情告訴了他。他說這兩個人殺錯了,這是不講政策!
              在上世紀50年代,袁、王二人獲得平反,并被追認為烈士。從未與自己爺爺謀過面的王生茂在1966年來到井岡山博物館工作,雖然其間有20年被下放到家鄉下莊的珠砂林場勞動,但對爺爺以及井岡山的歷史日漸熟悉。
              “袁、王被殺后,蕭克、陳毅等紅軍主力部隊多次欲奪回井岡山,但都沒有成功,直到1949年9月,才由前身為朱毛紅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18軍的部隊將其解放!蓖跎f,“巧合的是,當時第18軍的軍長,正是當年在王佐部下做司號兵的永新縣人張國華!